做一个道德品行高尚的人
做一个道德品行高尚的人
——学习《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读本》体会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任何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都需要道德来维系,如果说法律法规是一种硬性规范的话,道德就是一种软性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是法律法规的补充,它和法律法规一起,构成了整个社会的行为约束体系。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强调“德”的作用,提倡修身养性、重义崇德。一方面,将修身立德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作为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是说,从帝王到平民,都要以修身为本。另一方面,修身立德不仅是立命之本,更是从政之基。《论语》上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指以道德治理国家,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和真心爱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哲先贤提出了许许多多关于道德修养的经典语句,“厚德载物”、“道行天下”、“德不孤必有邻”这些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古语,承载的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对优秀道德情操的由衷褒扬和美好向往。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早在1939年,毛泽东同志就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全党同志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他对干部的德、才、智有过明确要求:“第一是德,看他是否忠实于人民,忠实于党的事业”。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必须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还要把人做好”。胡锦涛同志强调,“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他们的个人品行,而且关系党的整体形象。要教育引导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决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干部路线上,我们党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要求党员、干部不断加强个人品德修养。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党对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
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领导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一辈子两袖清风、公而忘私;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20余载,创造林产超过3亿元而不取分文,当地老百姓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由衷赞叹“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他们不仅是执政为民的典范,也是道德修养的楷模,他们用自己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道德风貌,树立了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
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不光要有比常人更加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还要具有以身作则为人楷模的风范,首先,要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的核心和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这种精神,才会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成败、荣辱,为人民着想。老百姓为什么对孔繁森、杨善洲很动情?就是因为他们对人民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和一切,从不为个人着想。其次,对工作要有热情。有了工作热情,就会有不怕困难,不惧艰险,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就能把人民群众的所想、所需作为第一选择,带领群众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有了工作热情,就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积极地去为人民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就能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群众中树立党的威信、形象。(第二分公司 张中一)